3月11日晚,應李德芳院長邀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著名愛國主義教育研究專家、原鹹陽師範學院愛國主義教育研究所所長龐士讓教授在學院會議室為我院師生作學術報告。李德芳院長、各系主要負責人、部分教師以及我院全體在校研究生參加報告會。報告會由李德芳院長主持。
龐士讓教授學術報告的主題為“科研創新三論”。圍繞這一研究生迫切關注的話題,龐教授從科研創新的目标、科研創新的時機和提高科研創新的策略三個方面做出全方位、深層次的精彩解讀。
首先,龐教授指出科研創新的目标就是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他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科學發展的源泉、學術研究的常态。當前,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上要下大力氣,要争取更大的實際成效。龐教授提出了人才的四種類型:橫一型人才、豎一型人才、T字型人才和十字型人才,十字型人才也就是我們要培養的創新型人才,即博中有專、并有突破。他強調,碩士要“碩”,博士要“博”;“學術不專難成專家,學術太專易成偏家”。在談到科研創新必須重視自身水平的提高時,龐教授深刻地指出:“思路決定出路,角度決定高度,心态決定狀态,心境決定環境。”在科研中,他指出應做到客觀需要與主觀需要的互動;要做到“三品”互通,隻有端正自己的人品,提高自己的文品,最終才有精品。同時,龐教授也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和經驗,毫不吝啬地傳授給我們。他将科研創新的主要表現歸納為“七新相承”:資料新、語意新、語句新、組合新、觀點新、學科新、體系新。
接着龐教授深刻分析了當前科研創新的時機。他指出,科研創新的外部條件非常有利,創新的環境和氣氛良好;當前,中國社會迫切需要創新型人才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發揮引領作用。龐教授語重心長地啟發我們,要善于抓住機遇,創造機遇,因為“坐等機遇的是蠢才、抓用機遇的是人才、創造機遇的是英才”。龐教授妙語連珠、分析精辟,給在座的老師和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充分肯定當前社會文化精神領域現狀的主流是積極、向上、健康的同時,他也痛心疾首地指出存在的三個問題,這就是信仰迷誤、信任不足和道德滑坡。最讓我們欽佩的是,龐教授能夠既溫故知新,又學新知新,随時随地更新“知識”,緊貼形勢、與時俱進,富有時代氣息,做到常講常新。
最後龐教授向我們講授了科研創新的對策,即實現科研創新的方法,主要是堅持“四個善于”,即一要“善選”、二要“善讀”、三要“善思”、四要“善寫”。“善選”中,要做好科研創新的基礎性工作,學會并善于選“料”,注重資料的積累和分類,善于抓住前沿資料、争議資料。“善讀”中,要潛心研讀,做到夯實基礎、占領前沿,繼而能登上學術高端;要寬泛地閱讀,牢記“哲學使人聰慧、曆史使人明智、文學使人敏銳”。“善思”中,要力争做到“三得”,即放得開、收得攏、突得破;要力求做到聚斂式思維與發散式思維相結合、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相結合、頓悟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善寫”中,要善于練好自己的“筆頭”,嚴格按照規範的學術論文格式和要求行文,要充分地讨論和修改,并争取有選擇地分篇發表部分成果。龐教授的精彩報告引起了在場的教師和學生的強烈共鳴,老師和學生競相提問,現場氣氛熱烈,龐教授一一做出了精彩解答。
整場學術報告會持續了兩個半小時,李德芳院長代表學院對龐教授不遠萬裡來我院講學指導表示衷心感謝。他說,通過本次報告,進一步促進我院科學研究與教學水平新發展,對于我院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義。 3月16日上午,龐士讓教授又在四号教學樓104教室為我院全體本科生作題為“走好複興路,共圓中國夢”的專題報告會。
龐教授結合當今中國發展形勢和時代要求,将“中國夢”闡釋為一個“自信的、堅定的、美好的、清醒的而又艱辛的民族複興曆程”。他從虎門銷煙講起,帶領同學們回顧了中國近現代在風雨中探索和建設的曆程。他認為,經過無數代人争取祖國獨立富強的艱苦奮鬥,我們的“中國夢”必将會成為現實。這就要求作為“中國夢之隊”成員的同學們發揚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努力學習專業知識,關心國家發展,為共圓中國夢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龐教授的精彩報告引起了同學們的強烈共鳴,現場氣氛熱烈,同學們競相提問,龐教授一一做出了解答。這場報告會不僅使“中國夢”深深植根于同學們心中,更大大增強了思政專業同學的專業榮譽感,進一步激發了大家對于專業課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龐士讓教授為我院研究生作題為“科研創新三論”的學術報告
李德芳院長主持報告會
龐士讓教授為我院本科生作題為“走好複興路,共圓中國夢”的報告
報告會現場之一
報告會現場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