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際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向上的時代會賦予人們前行的推動力,向上的群體亦會賦予一個時代更多的美好與亮色。
第36個教師節,窦桂梅、張伯禮、高夯、孫浩、魏亞麗、胡豫、鐘南山、張雲閣、肖敏、何梅、張桂梅、丁海燕,當我們再次走近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這個群體,蓦然發覺,當教師們平凡的身影融入你我之間,穿過時光的洗禮,走入這燦爛的新時代時,他們中的優秀群體正用這身影勾勒出屬于這個時代的光影,有光亮、有溫度,更有讓人追随的力量。
前行者,何曾踯躅
教師,總與三尺講台相生相伴。而2020年,這個注定特殊的年份裡,他們中的一些人,白衣執甲、奔赴戰場,在一場沒有硝煙的全民戰役中,揮灑着屬于師者的奉獻與熱望。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1月18日,當84歲的廣州醫科大學教授鐘南山接到緊急任務,第一時間趕赴武漢抗疫一線,手持無座車票融入春運人流中時,沒有半點踯躅。
鐘南山前行的步伐很迅疾。臨危受命擔任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别專家組組長的他,短短3天,快速及時研判疫情,為防止疫情蔓延赢得寶貴時間。
“院士的專業、戰士的勇猛、國士的擔當”,這難道不是對鐘南山前行身影的生動描摹嗎?沖鋒、前進,使命、擔當,前行者永遠飽有前行的力量與執着的韌性。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曆史交彙期,教書育人是師者的使命,潛心科研是他們的追求,奉獻智慧與力量更是他們的責任與擔當。文而不弱,讓這個時代的師者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做醫生,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教授張伯禮很“猛”。他率領中醫“國家隊”進駐武漢江夏方艙醫院,從開艙到休艙的26天運行時間裡,收治564名病人實現了“三個零”——病人零轉重、零複陽、醫護人員零感染。中醫藥實力“圈粉”,在抗疫戰場上書寫了文化自信的絢麗篇章。
做教師,張伯禮也很“神”,他帶出的學生個個出息,他總說:“我隻是一名普通的中醫藥教育工作者,是黨和國家培養出來的,有責任繼承和發展好中醫藥學,培養出一批超過我的學生。”
同樣勇猛的前行者,還有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胡豫。“隻要國家有需要,就傾其所有。”胡豫帶領下的協和醫院是湖北省此次抗擊疫情收治病患最多的醫院之一,全力支撐起了武漢保衛戰的一片天空。
革新者,何懼險阻
作為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教師,窦桂梅很有名。
然而窦桂梅并不滿足,用實踐加以超越與印證似乎是革新者必然的選擇。為了讓“兒童站立課堂正中央”,她帶領團隊兩次獲得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為了創新教育扶貧方式,清華附小為900個貧困縣的3800個遠程教學站打造“永遠在線的課堂”;為了推進“停課不停學”,把816節直播課送上教育戰線抗疫的最前線。
“時代選擇了我們,我們唯有以舍我其誰的勇氣沖鋒,做人民需要的‘四有’好老師,方能不辜負這偉大的時代。”窦桂梅這樣說。
革新者的出發點和歸宿各不相同,卻有着何其相近的品格,不安守“本分”,不恪守陳規,不懼怕挑戰,總要在從事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搞出名堂、掀起“風浪”。因為,對他們而言,教育教學革新之路,隻有前方,沒有終點。
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教授張雲閣“愛折騰”,思政課講授了35年。在他的帶領下,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思政理論課教學團隊曆時11年構建起了以“課堂實踐”教學為主,“校園實踐”教學、“網絡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為輔的思政課“一主三輔”實踐教學模式。疫情期間,張雲閣還組織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教師在主流媒體上發表24篇文章,利用理論武器在媒體上發聲,釋放正能量。
東北師範大學教授高夯“不信邪”,文科生怎麼就學不好數學?從教30多年,改變學生“數學很可怕”的認知始終是他堅定的信念。他将其他高校面向文科學生開設的“文科數學”改成“人文數學”,從培養和鍛造文科學生理性思維的角度,在培養目标、培養内容、培養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全新改革和探索。
山東省濰坊商業學校教師魏亞麗“不認命”,職教生怎麼就不能成就夢想?她一邊積極參加教學業務比賽提升自己,一邊遍訪名師探索改進教學模式。在專業技能方面的“教練式教學法”、理論學習方面的“2+3+5教學模式”的改革推動下,5年來,她帶領團隊将400多名中職生送進了本科院校的大門。
守望者,何畏風霜
在我國遼闊的疆域裡,那些隐匿在群山之中、牽絆于溝溝坎坎的地方,總有些教師默默奉獻着青春和力量,溫暖着一顆顆渴望知識的心靈。他們,是心靈的守望者,從不畏懼風霜雨雪。
一直在與病魔做鬥争的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中教師張桂梅說,“隻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因為她要給山區女孩帶去光和熱。從為滇西貧困地區女孩辦一所全免費高中的夢想成真的那天起,忍着病痛,拄着拐杖,張桂梅走過了近11萬公裡漫漫家訪路,度過了4000多個陪伴學生同吃、同住的日夜,2000多個貧困山區女孩從這裡啟航,走進大學校園。
使命與信仰,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力量,給大山的孩子們帶去溫暖與希望,也給鄉村教育守望者凝聚起堅守鄉村教育的勇氣與動力。
當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肖敏第一次見到這群生活在無聲、黑暗世界裡的孩子,她的心疼了。從那一刻起她便告訴自己,要好好教他們,做個好老師。在學生自我保護堅硬外殼的挫敗前,她反思“教育無他,唯愛而已”。因為她堅信,即便是最微弱的光,也有驅逐黑暗的力量。
在陝西省鹹陽市旬邑縣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學生眼中,丁海燕是老師,更像媽媽。她編兒歌、做遊戲,教低年級學生識字和算術;她把一篇篇課文變成課本劇,讓學生在表演中加深對内容的理解;節假日,她翻山越嶺,往返好幾公裡到學生家裡家訪談心、輔導功課,用愛照亮老區孩子們的成長之路。
20年前,回到小學母校任教的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汴河中心小學教師孫浩,也曾被低矮的瓦房、陳舊的課桌、斑駁的黑闆打翻了心裡的五味雜瓶。20年過去,他用愛心和耐心溫暖了孩子們冰冷的小手,呵護了留守兒童敏感的内心,成為孩子們口中用得意腔調喊出的“俺孫老師”。
今年7月2日上午11時11分,貴州省赫章縣發生4.5級地震。地震剛一發生,縣城關鎮中心幼兒園教師何梅就從辦公室跑向教室,組織學生躲藏避險。事後,通過監控視頻發現,地震發生後17秒鐘,32名孩子全部安全撤離教室。因為這場“教科書式的撤離”,何梅被網友譽為“最美逆行教師”。
“人要有一種不倒的精神、一種忘我的精神、一種自信的精神,雨水沖不倒,大風刮不倒。隻要我們堅持着,覺得自己能行,就不會倒,什麼樣的奇迹都會創造。”張桂梅的話何嘗不是師者們共同的心聲。
窦桂梅 春風化雨 成志樹人

站立講台34年,把兒童成長當作最高榮譽,從“三個超越”探索,到“語文立人”主題教學提出、“1+X課程”整體建構,再到“成志教育”立德樹人育人模式構建與實踐,在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時代新人道路上留下堅實腳印。
張伯禮 大醫精誠 濟世育人

從事醫學教育38年,創新第二課堂運行機制;注重開展“院校+師承”教育,推行中醫學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主持制定首個中醫本科醫學教育标準以及世界中醫學教育史上首個國際标準。疫情防控期間,帶團隊實現武漢江夏方艙醫院病人零轉重、零複陽、醫護人員零感染。
高 夯 醉心教學 教人求真

堅持“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理念,提倡“問題驅動+互動研讨”式教學,着眼學生全面、個性、終身發展。帶領團隊探索實施教師教育新模式,走出了一條教育扶貧新路。創建“高觀點下的中學數學”課程與教材,将中學數學與大學數學高度融合,被師範院校廣泛應用。
孫 浩 紮根鄉村 用愛澆灌

紮根鄉村教育20年,用一顆真誠的愛心做農村娃最親的人。深入研究農村課堂,形成質樸自然教學風格,成為年輕的省級教壇新星。每年開展公開課講座10多場,有效帶動一批教師專業成長。遠赴新疆皮山縣開展援疆支教工作,為促進民族團結、助力教育脫貧作出貢獻。
魏亞麗 專業賦能 成就學生

堅守會計專業教學一線27年,用熱情和奉獻成就學生職業夢想,把職業教育塑造成幸福的教育。學識紮實,主持完成“3+4”中職本科貫通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取得豐碩成果。注重實踐教學,指導學生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3次,指導學生3次創造點鈔世界紀錄。
胡 豫 醫者仁心 師者厚德

疫情防控期間,帶團隊構建“診斷篩查、患者收治、重症救治、康複管理”全鍊條防治網,落實開展核酸檢測、改造重症患者定點醫院、建方艙醫院。作為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培養大批卓越醫學人才。主持建設高校本科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成效顯著。
鐘南山 醫教雙馨 國士無雙

從教從醫一甲子,緻力于推動國家重大呼吸道傳染病防控體系建設,帶領團隊建立國際先進的新發特發呼吸道重大傳染病“防—監—治—控”鍊式周期管理體系,建立覆蓋全國的流感監測哨點,創立呼吸病毒滴度預警技術,全病程縱向動态監測。從非典到新冠,一直投身抗疫一線,推動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
張雲閣 堅守一線 課程育人

35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一線,被稱為“學生思想的領航人”。率領團隊曆時11年成功構建高校思政課“一主三輔”實踐教學模式,實現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張皮”重大突破。主持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使國内95所高校10萬名大學生受益。
肖 敏 以愛育愛 靜待花開

從事特教24年來,秉持“适性而教,以愛育愛”教育理念,真情付出、潛心育人。在聽障生語文等學科教學中,以心理輔導、社會實踐、課外閱讀等方式破解溝通障礙。帶領團隊建設“聽障學生就業心理指導”“聽障學生手工藝”等系列校本課程,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何 梅 愛生如子 敬業如山

深愛幼教事業,以慈母之心架起育人之橋。4.5級地震發生時,率先沖進教室,17秒内32個孩子安全撤離,1分鐘内完成全部躲避和撤離工作。針對幼兒年齡特點,堅持開展安全主題教育活動,提高幼兒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樹立了正能量幼師形象。
張桂梅 寒梅傲雪 大山留香

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為當地教育脫貧作出重要貢獻。建成針對貧困山區家庭困難女孩的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圓夢大學。長期拖着病體工作,将工資、獎金和社會捐助診療費等100多萬元全部用于辦學,用實際行動兌現“隻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
丁海燕 深山紅燭 照亮希望

為山區教育事業奉獻30餘年,翻山越嶺到學生家輔導功課。把每個學生當成自己孩子對待,給家庭貧困學生送吃送穿,被孩子們稱為“丁媽媽”。熱心幫助同事,指導年輕教師,深得大家信任。長期義務照料兩名孤寡老人,用實際行動書寫師者風範,诠釋立德樹人。
當我想你的時候
——獻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陳強
忘不了,
這個最漫長的寒假,
最短暫的學期,
最艱難的開學。
忘不了,
你馳援武漢的身影,
不懼疫情的肆虐。
塑造靈魂的雙手将肉體拯救,
億萬節網課,
讓知識的傳授沒有停歇。
忘不了,
大山深處你背着孩子過河上學。
忘不了,
家訪補課你頭頂着漫天大雪。
山重水複,
擋不住教育扶貧的腳步。
千辛萬苦,
磨不掉教書育人的情結。
從肥沃的黑土地到海島椰林,
從滇西的村小到江城的大學。
用疼愛溫暖了留守兒童的心,
用心血澆灌出桃李成行的喜悅。
當我想你的時候,
總是回到童年,
教我握筆識字如春風拂面。
當我想你的時候,
感激湧上了心田,
傳授與關愛如父母般親切溫暖。
開學畢業,
校園的大樹已高過樓頂。
送往迎來,
青絲白發皺紋增添。
當我想你的時候,
秋雲布滿了長天。
剛擦幹收割的汗水,
又播種于衷情的農田。
當我想你的時候,
掌聲與鮮花爛漫。
這古老而永新的職業,
又有奉獻者接班。
當我想你的時候,
心是莫名的柔軟。
一腔連綿的話語,
最終化作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