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上,一場沉浸式數字光影黎錦文化幻景秀在海口騎樓老街上演。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供圖

海南首屆非遺購物節通過直播等方式向全國觀衆推薦了百餘款非遺産品。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融合,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海南省擁有種類繁多且具有較高曆史和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其中黎、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積累的非遺更是海南的寶貴财富。近年來,海南在“非物質文化遺産+公共文化+旅遊綜合體驗區”傳承模式和制度創新上探索了有益經驗。經驗表明,經濟領域越是高度開放,社會文化領域越要強化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未來5年是海南加快建設自由貿易港的重要時期,我們應抓住機遇,讓非遺文化在兼容并蓄、文旅融合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進程中煥發新活力。
1.夯實非遺保護基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産。海南正按照“全島一個大城市”的思路,以“多規合一”改革推動非遺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加強“人”的保護與培養。非遺傳承人是非遺文化的靈魂所在,是非遺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關鍵。一方面,海南重視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海南于2008年、2010年、2014年、2020年分别認定了四批共計149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分布于48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海南各級文化行政部門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保護單位通過對傳承人授徒傳藝或教育培訓活動給予資助,緻力于讓非遺傳承人過上體面的生活;另一方面,海南持續開展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近年來,為鼓勵更多人傳承非遺文化,海南積極組織各市縣、鄉鎮開展黎錦、鼻箫、椰雕等培訓班,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所54個,讓海南獨特的非遺文化後繼有人、薪火相傳。根據“十四五”相關規劃,海南将繼續加強非遺傳承人培養,将德藝雙馨、傳承良好、技藝精湛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納入人才培養行列,有效推進師徒傳承、群體傳承;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程進度,系統記錄代表性傳承人口述史、傳統技藝流程、代表劇(節)目、儀式規程等信息,讓非遺曆史說話、讓非遺文化說話。
完善“法”的保障。2008年以來,海南加強了非遺保護的法治化建設。例如,省級層面頒布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規劃(2012—2015年)》等規範性文件;保亭、白沙、陵水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分别頒布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白沙黎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陵水黎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這些法規對非遺保護工作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但總體上看,海南非遺保護的法治基礎仍較為薄弱,“十四五”時期仍要加快海南非遺保護的法治化進程。在充分考慮海南非遺民族特色的基礎上,研究制定《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産檔案管理辦法》等具體法律法規、條例和管理辦法,并将其納入非遺保護法治體系建設。
做活“物”的展示。近年來,海南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展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海南建有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7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教學基地17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傳承村16個。其中,最具活化展示效果的是記載着我國漁民特别是海南漁民在南海生産生活鮮活曆史的《更路簿》。自《更路簿》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目錄後,文昌、瓊海等地政府搶救性采錄熟悉南海航道更路經的老漁民,建立和完善資料庫;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成立“更路簿研究中心”,為研究和保護南海航道更路經提供了人才和技術支撐。“十四五”時期,海南應抓住建設自由貿易港的重大機遇,建立政府為主、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積極推進全省非遺館建設,支持全省新建改建一批非遺展示、體驗中心,持續開展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村的認定命名工作。支持行會、企業和代表性傳承人設立非遺展示場所和傳習場所,重點加快海南瓊劇、海口騎樓等非遺館文化工程建設,讓非遺文化實現更加通俗化、活态化的傳承發展。
2.創新非遺傳承方式
保護和傳承海南非遺文化,不是簡單的複制,既要有匠人之心,又要有創新之意,在繼承、傳承的同時,推動非遺保護與産業發展、科技進步、鞏固脫貧、現代教育融合發展。
推進“非遺+全域旅遊”融合發展。非遺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現非遺與旅遊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景點景區的文化吸引力。例如,槟榔谷文化旅遊區圍繞黎苗文化主題,以自然黎族村寨為載體,通過将非物質文化遺産轉化為旅遊資源,采取活态傳承方式,以聚集開發為手段,實現了主題村落的再造,促進了非遺文化與旅遊的水乳交融。“十四五”時期,海南需抓住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機遇,大力促進非遺與全域旅遊融合發展,通過高質量舉辦“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等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使非遺文化旅遊成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一張亮麗名片。
促進“非遺+鞏固脫貧”協同發展。2020年海南成功舉辦了首屆非遺購物節,非遺産品銷售額達300萬元。海南創新性的節日運營管理模式為當地居民創造了就業機會,将非物質文化遺産變成一種能産生經濟效益的資本,通過産業化的運營與管理,實現以非遺産業助力脫貧,也促進了非遺的創新性轉化。“十四五”時期,海南将積極探索非遺産業與鞏固脫貧結合的新路徑,構建黎錦、黎陶、苗繡、椰雕等非遺經濟産業鍊,鼓勵各企業、單位創建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帶動群衆就業增收。
通過“非遺+數字産業”拓展傳播途徑。運用科技手段能更好地保護、整理、收集、記錄非遺信息,突破傳統意義上的非遺保護方式,提升非遺展示效果。為了加強對非遺的保護,海南開啟了數字化工程,對非遺技藝進行數字化複刻。海南建立了“雲遊博物館”,通過将非遺技藝、文物數字化3D建模,使人們可以在線上浏覽非物質文化遺産。同時利用網絡平台擴大宣傳,促進非遺數字化傳播,開發一批以瓊劇、儋州調聲、木偶戲等傳統藝術為代表的雲演藝作品,增強海南獨特非遺的傳播力、引導力。
鼓勵“非遺+現代教育”一體發展。将培養非遺繼承人納入現代教育體系中,培養兼具理論知識與高超技藝的新時代非遺傳承人。海南為了傳承好非遺文化,有目的地開展非遺職業教育系列活動,黎陶制作技藝培訓就是重要内容之一。昌江黎族自治縣通過讓傳承人授課等活動,多次組織黎陶技藝培訓,幫助當地老百姓脫貧緻富,帶動非遺傳承。“十四五”時期,海南應加快非遺傳承與現代教育融合進程,創新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培養廣大師生對非遺保護傳承的興趣。同時支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到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兼職任教、建立非遺研究工作室,與理論工作者一道加強專業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