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上午,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中心成功舉辦2025年度第2期“馬哲前沿論壇”學術研讨會。本次會議特邀中山大學哲學系馬天俊教授擔任主講嘉賓,中山大學哲學系戶曉坤教授、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中心主任魯克儉教授作為“與談人”參加此次論壇,我院部分教師代表、博士生、碩士生及本科生參與了此次論壇活動。論壇由《學術研究》編審徐博雅主持。

會議伊始,主持人徐博雅首先對與會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簡要介紹了本次論壇主題和主講人馬天俊教授的個人學術成果。馬天俊教授是中山大學的知名學者,長期緻力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黑格爾哲學研究。

馬天俊教授做了“論Allegorie:從黑格爾到馬克思”的主題講座。他在學術講座中深入探讨了寓意問題,從黑格爾的美學理論延伸到馬克思的哲學批判,揭示了寓意在哲學和藝術中的複雜角色。他首先從黑格爾美學出發,指出在黑格爾體系中,寓意(Allegorie)是一個明确的範疇,屬于象征型藝術。按黑格爾的理解,寓意将觀念人格化,試圖使普遍觀念成為感性形象,但這種藝術形式所造成的主體,在結果上是空洞的,缺乏真正的個性。值得強調的是,黑格爾對寓意的評價的要義在于寓意無法使真正的獨立自在性亦即理念充分顯現,同時寓意中的感性形象也是空疏的。随後,馬老師轉向分析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繼承與批判。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對寓意的理解,并運用這一理解來反思和批判黑格爾哲學。例如《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相反,如果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等是觀念的各種規定,是作為主體的實體,那麼它們就一定會得到經驗的現實性,于是市民社會的觀念賴以發展的那一批人就是市民,而其餘的人則是國家公民。由于所談的本來隻是比喻(Allegorie),隻是把實現了的觀念的意義加之于任何一種經驗的存在,所以很明顯,觀念的這些容器一旦成為觀念的某一生命環節的某種體現,它們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因此,在這裡普遍的東西到處都表現為某種确定的東西,特殊的東西,而單一的東西則在任何地方都達不到自己的真正的普遍性。”《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黑格爾的批評可能更具實質性,馬克思夾叙夾議地寫道:“在現實中,私法、道德、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等依然存在着,它們隻是變成環節,……在它們的現實存在中它們的運動的本質是隐蔽的。這種本質隻是在思維中、在哲學中才表露、顯示出來;因此,我的真正的宗教存在是我的宗教哲學的存在,我的真正的政治存在是我的法哲學的存在,我的真正的自然存在是自然哲學的存在,我的真正的藝術存在是藝術哲學的存在,我的真正的人的存在是我的哲學的存在。同樣,宗教、國家、自然界、藝術的真正存在=宗教哲學、自然哲學、國家哲學、藝術哲學。……我看來它們不過是虛假的異在、譬喻(als das nur scheinbare Anderssein, als Allegorien),是隐蔽在感性外殼下面的它們自己的真正存在即我的哲學的存在的形式。”感性的存在被“意”所“寓”,隻不過是“虛假的異在”。再進一步,馬老師提到馬克思在自己的學說闡述尤其是《資本論》中對資本生産方式的分析也涉及寓意問題。例如馬克思認為資本家和工人不過是經濟關系的人格化,資本家作為資本的人格化,執行着資本的職能,而工人則成為活勞動的人格化。這種人格化看來不僅是一種叙事方式,更是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現實本身。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自己也是運用寓意的。
最後,馬老師建議思考一些更具一般性也更為重要的問題:就Allegorie而言,既然黑格爾《法哲學》未曾免于《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批判,而批判的武器就在黑格爾《美學》中,那麼,在“馬克思是對的”同時,黑格爾畢竟也是對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以馬克思為中介,黑格爾看來是自相矛盾了,因為客觀精神的最高形式國家竟然隻是寓意之物,《法哲學》就是個寓言,是一種前藝術的藝術抽象品。進而似乎可以追問:《資本論》能否免于《美學》的批判?以黑格爾為中介,馬克思是不是也自相矛盾了呢?易言之,《資本論》是不是也是一個寓言?更一般地,Allegorie僅僅是一種說話方式、僅僅是一種不怎麼藝術的“話術”(rhetoric),還是它同時也是客觀的人的現實,是人事的客觀邏輯?此外,這樣的人事是不是并不限于舞台,而也是現實曆史的悲苦劇(Trauerspiels)?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戶曉坤對馬教授的報告進行了學理層面的回應與拓展。她高度評價了馬天俊教授的研究,認為其從修辭學的角度切入馬克思哲學,具有開創性意義。戶教授指出,修辭學不僅是語言修飾的手段,更是思想表達的重要方式。馬克思通過寓意的修辭手法,成功地将抽象的經濟理論轉化為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批判。戶教授還提到,馬教授的研究不僅深化了對馬克思思想的理解,也為當代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論啟示。特别是在數字化時代,寓意的作用更加複雜,如何通過寓意揭示當代社會的異化現象,是未來哲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中心主任魯克儉教授對馬天俊教授以修辭學為方法論的“切入口”對馬克思思想所做的另種進路的闡釋,給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運用“颠倒方法”對黑格爾“邏輯的、泛神論的神秘主義”的批判,與馬克思從“寓意”角度對黑格爾的批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以往我們重視第一個方面,而對第二個方面沒有予以關注。馬天俊教授對第二個方面的強調,為我們解讀馬克思的思想提供了新的視角。但這并不意味着第一個方面就是誤讀。正如馬天俊教授所強調的,馬克思從“寓意”角度對黑格爾的批判,是基于黑格爾《美學》中的“寓意”理論,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黑格爾那裡《美學》中的藝術哲學低于《邏輯學》中的哲學。馬克思從“寓意”角度對黑格爾的批判,是對從本體論上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的補充。換句話說,後者是馬克思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理性批判,前者則是馬克思對黑格爾唯心主義修辭學上的“解構”。這一雙重進路的批判貫穿了馬克思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到《資本論》的全過程。

馬天俊教授的講座不僅深入剖析了黑格爾和馬克思的哲學思想,還引發了在場師生對“寓意”問題的廣泛讨論。在發言環節,馬教授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均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解答,積極與師生互動交流。與會者通過參與本次論壇不僅對黑格爾與馬克思的“寓意”理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對當代社會中的“寓意”現象有了新的認識,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強大的理論生命力與實踐指向性。這場講座為理解哲學中的寓意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未來的學術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